66所職業院校在甯共探“五金”建設
本報訊 (記者 楊頻萍) 7月19日,職業本科教育“AI+智啓未來”“五金”建設交流會在南京舉行。來自全國66所職業院校的代表參會,其中包含47所職業本科院校。會議聚焦“五金”建設展開深入探討,即通過金專業、金課程、金教材、金師資、金基地五大關鍵要素的系統變革,練好職業教育的“內功”,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本科教育質量。
“截至目前,全國職業本科院校總數已增至87所。”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林宇表示,職業本科學校和高職(專科)學校,構成了高等教育的“半壁江山”。職業本科將與應用型本科共同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。作爲新生事物,職業本科發展的關鍵,首先在于明確和突出職業屬性。“職教本科不是從知識體系出發尋找應用場景,而是‘從職業到職業’,要立足崗位需求,重構培養規格,探索新的培養方案。”林宇表示,在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中,必須充分利用AI能力,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。
“深職大正與華爲等頭部AI企業共同開發包括倉颉編程語言、CANN架構原理在內的‘根技術’系列課程。”分享中,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校長許建領介紹,“我們已全面啓動AI賦能教育生態重塑,從教學管理到專業建設全方位進行數字化改造。”許建領表示,在“五金”建設中,學校建立動態調整機制,確保教學內容與企業技術發展同步更新。在實踐教學方面,學校突破傳統模式,構建了虛實結合的實訓體系,通過自主研發的動作捕捉與智能分析系統,能實時監測學生操作過程,自動比對標准動作並提供糾錯指導。
會上,職業本科《人工智能通識》教材正式發布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謝永華介紹,該教材面向所有專業學生,突出實踐導向,幫助學生掌握AI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,後面還將陸續推出相關課程。
“從今年9月起,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將成爲全校新生的必修課程。”謝永華表示,學校正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,將AI技術深度融入各專業課程體系,推動傳統專業向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,“比如立足制造業升級,在相關專業課程中重點推進機器視覺技術的教學應用。”